T   A A A

蓝伊莉: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

作者:蓝伊莉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1日
点击次数:

  摘要:本文针对在新课程理念下,上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关键在于加强师生互动。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从教学任务的精心设计,学以致用,体验成功的教学策略等方面的优化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

  新课程目标凸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课程内容倡导的是“新、活、宽”,学习方式倡导的是自主,探究与合作,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而课程评价是重在“发展性”和“多元化”。可以看出,新课程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内涵,新课程是理想,新的课程教学是现实,那么在这样新的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探究和思考的问题。本人对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作了一点探索。
  一、  放弃“以教为主”,让学生“以学为主”,教师教得灵活,学生学得自主,这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理念对改革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在教学中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作为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技能。而且信息技术的操作有许多都是大同小异的。教师有时不必讲得太多,指导得太细。比如在教学photoshop时,先给学生展示一张曝光的照片,接着教学生如何使用图像-调整里的各种功能。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处理类似的照片。学生讨论,尝试,会做的同学也不由自主地帮助不会做的同学,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处理照片的方法。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本,以学为主,但并不是教师不教,教师不讲,教师应该说的地方必须要强调,只是教师是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造者和实践者的角色展现。
  二、设疑激趣,抓住学生心理,使学生学有所成。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处处充满疑虑的课堂。在课堂中教师如果善于创设设疑答疑解惑的情境,必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图文混排》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形的方法。新课过程中教师处处设疑,具体体现两处:(1)如何把图片放在段落的右边,即学习环绕方式为“紧密型”,文字环绕为“只在左侧”;(2)如何图片放在段落之间,即学习环绕方式为“上下型”。
  学习文字处理软件,让学生懂得不只是为学word而去学word,通过学习word能制作出漂亮的电子小报,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答疑的地方尽量让学生去答疑,学生不能完成的教师才帮助完成,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
  三、注重 协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实际上包含有协作学习的意思。协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用word制作一份小报这一课时,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同组的同学一起讨论,确定小报的主题,然后把任务分成若干个子任务,小组的同学再分工,有的负责文字、图片等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录入文字,有的负责版面的设计等,在协作的过程中,小组同学要进行讨论、沟通,达成较统一的认识后,即可制作成一份精美的小报。通过协作学习,使每一位学习者对某一问题的不同假设和推论,通过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学生的沟通。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
  四、注重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强调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都体现了这一点。
在评价时努力做到评价的多元化,评价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评价,学会公正的评价,学会多角度多方法公正的评价自己,就象学会学习一样学会评价自己与他人。评价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甚至是不同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形式的评价。比如,学习了图片处理软件后就让每位同学处理一张照片,让全班同学都来欣赏每位同学完成的作品。这样做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到底掌握该知识点的情况如何,也便于自己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平时每一个学习任务,每一个作品都有评价。
  时代在进步,计算机技术在高速发展。要培养新一代紧跟着信息社会的合格人才,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潜心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善于总结教学经验,经常汲取新的知识,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新型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