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分组实验需重视的几个方面
学生的分组实验就是在实验课上强调两个基本要求:实验操作和实验习惯。实验操作就是指学生实验范围内的操作技能和观察技能,要求能准确描述主要实验现象并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实验习惯就是学生在实验中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包括遵守纪律、实验态度、遵守实验室规则、爱护仪器、操作规范、事实求是、桌面整洁等等。我校的实验条件还是很不错的,一个实验室就有实验组数28组。但学生分组实验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客观问题。针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一下几方面加以重视。
一、加强任课教师对实验的重视
虽然,每年高考实验考查题的分值都在10分以上,教师对学生实验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但高考对教学的牵制作用,考试择优录取所具有的竞争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则是无法完全杜绝的,因此对实验部分的实际操作只能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形式上。而且还有一部分的学生,当进到实验室时竟然连放在桌上的仪器都叫不出名了。而从我国社会现状来看,高考制度在短期内不可能采用其它制度来取代。因此,加强任课教师对实验的重视,对于促进学校全面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重视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①操作是实验过程中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地操作是学生通过实验课程需要培养起来的基本科学素质。然而,操作不规范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通病,例如:化学实验中固体药品的取用: 应是取下瓶塞倒放桌上,取药品适量,完毕及时盖好瓶塞,放回原处,标签向外。向试管中加入药品,试管斜放或平放,用纸槽或药匙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指示剂的使用: 酚酞试液的用量适当,操作正确,滴管尖垂直朝下,悬空在试管上方不伸入试管不接触试管壁。正确使用试管夹夹持试管,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等。这次实验操作考查中都存在一些问题。任课教师上课时,应强调实验操作要规范准确。
②实验中用量不按要求,不标准,往往偏大。化学中指示剂滴加取用量的大小对实验现象有直接影响,必须严格按实验要求,实验中药品用量未说明多少时,液体药品一般用2-3ml,固体药品一般以盖满试管低部为宜。因此,为确保实验的准确性、科学性,平时要注意强调学生对药品的用量。
③实验操作还包括实验完毕、整理器材这一项。但还有少部分学生实验结束时不整理仪器,桌面复原是实验内容的一部分,这说明上实验课时教师要求不严,学生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实验习惯。
三、重视实验报告的严肃性
许多中学生对实验与理论之间的严谨关系认识不足,认为所学的规律已经用文字印在教材上便无庸置疑,实验只是观察一些现象,测几个数据来加深对规律的了解而已。于是,自然而然形成了不严谨的实验素养。主要表现在记录与实验结果不符, “创造”数据填表,或者将别人的数据记下,作为自己实验结果,这就失去了实验操作的实际意义了。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自己去探索和验证规律,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它主要是指根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制订实验方案、步骤,设计记录表格,合理地选择仪器,正确地使用仪器进行测量,分析整理实验结果,得出必要结论的能力。
四、重视实验教学,克服高分低能现象
学生在实验操作暴露出来的问题,说明实验教学还存在着不足,所以要加大实验教学力度,更好的培养学生实验综合能力。
①加强演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感知活动,是提高创造力的前提条件。对于学生来说,事先告诉他们应该观察什么?从什么角度观察?怎样观察?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做到有的放矢。事实上,实验首先是观察和思维而后才是操作。当然,观察和思维不是孤立的。我们在观察时展开思维活动,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系列活动形成并发展概念,掌握理论定律。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可适当地设下疑问,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维方法,概括出规律。
②加强分组实验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教学中要对实验前的准备和预习严格要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科学的实验态度。在分组实验中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所有的学生分组实验。
③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从广义上说,就包括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两部分,而加强社会实践也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青少年有自己的特点,让其主动、活泼、生动地得到全面发展,开展科技活动课是一条重要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教材中的课题研究拉近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将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加强创新教育。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这项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
实验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的中学实验还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科学素质的要求,所以重视对学生实验的训练辅导、规范操作、提高学生实验综合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很有必要的。